2014年11月14-15日, 應他人邀請, 過大海(澳門)看賽車, 還包食宿, 船票及入場的Pass, (不是看比賽, 而是看賽前及賽後的賽車, 還有大批美女任影, 因他有"集車區"(PadDock)的Pass), 這張Pass在賽車期間, 連續四天無限次出入"集車區", 其他區域, 如看台, 維修區等等, 全部不能前往, 在現場, 看到很多人, 身掛數張不同顏色的Pass, 看來在賽車場內通行無阻.
早上7:15分船往澳門, 第二天18:15分船返香港.
今次的Pass只能在"集車區"(PadDock)內, 維修區, 看台及其他地區無效.(看到有些人, 身上掛有數張不同顏色的Pass, 可能是全場通用).
休息時細看, 原來身上的Pass, 價值2000元澳門元, 他是從某渠道取的, 不用錢買.
到達賽車場, 上午天陰, 下午有陽光, 第一次影賽車, 全無經驗, 在陽光下, 因車輛反光嚴重, 有時連相機的+/-曝光補償都無法準確曝光(我用的Prosumer機種).
集車區的Pass, 雖然價值2000澳元, 但可用四天, 是愛車一族到這裡朝聖的好地方.
對我這個門外漢, 這裡看到的事物, 只要不恥下問, 都會有答案, 好像, 為什麼這些輪胎全部密封, 還要用發電機及電腦恒溫, 原來這些後備胎是在緊急更換時, 輪胎在最佳狀態.
每輛賽車的裝置, 可說一樣, 如果細看, 還能看出差異.
賽車升高的動力, 原來是來自技術人員拖着的壓縮氣樽, 兩三秒內便把賽車升高或放下.
為什麼看不到方向盤, 原來是可拆下, 方便車手上落車.
在集車區內準備比賽的車手, 都是把頭盔放在車頂.
比賽前的輪胎, 全部套上保溫套恒溫.
工程人員用電腦監察整輛賽車各種部件的表現.
工程人員用電腦監察整輛賽車各種部件的表現.
輪胎套上保溫套及用電腦恒溫, 保持輪胎在最佳狀態.
輪胎套上保溫套及用電腦恒溫, 保持輪胎在最佳狀態.
車輛升高換胎或維修, 全靠這瓶壓縮氣, 車體已有四枝升降柱, 只要接駁氣瓶便可.
除了頭盔, 還有安全帶護肩的裝置.
這輛還有GPS地圖, 方便車手看到在車道的位置.
有輛賽車起火, 消防還在場撲滅, 地上白色的是滅火粉末(在集車區, 每隔十公尺便看到有消防員站崗, 身旁有泡末及粉劑滅火筒各一個.
清理現場.
三級方程式賽車.
看靚車, 這裡真是最佳地方.
內裡應是輪胎.
電單車輪胎.
GT車輪胎.
電單車車體.
報銷了....
路車排位賽後, 撞毀的車輛送回這裡.
升高車體的壓縮氣.
電單車及三級方程式是不入集車區集合, 直接出賽道, 只有賽後頭五名的方程式及撞毀後的車輛才會入集車區.
車體離地約半包煙的高度.
集車區四處充滿電油的氣味及引擎聲浪亦高.
身上掛上民用對講機, 方便與團長及團友交換情報
路車排位賽準備出場.
這輛有問題, 未能起步出場.
車手看來有些心急.
這裡可偷雞看到跑道, 舉機影張相, 但有保安走來驅趕.
方向盤還未裝上, 掛在車架上, 這種設計是方便車手上落車.
車手上車後, 助手為他綁上安全帶後, 再安裝方向盤.
車門還貼上看來是家人的相片.
輪胎預先編上位置, 真是安裝錯誤都會影響成績.
一場賽事便要更換..機油都是.
每一輛都是價值連城.
防火頭套, 賽車服內還有防火衣.
圍攔上, 寫有"請勿停留", 偷雞又影一張, 再次被保安驅趕.
賽車專用的機油, 每次賽後都更換, 看到換出來的機油, 還非常清澈, 不是賽車的車主來說, 非常浪費.
輪胎正在恒溫(暖胎).
車體已經安裝四枝氣壓升降柱, 接上壓縮氣便可工作.
出賽前換上已恒溫(暖胎)的輪胎.
比賽的輪胎, 在賽前行溫, 讓輪胎的溫度與地面相近, 可發揮最佳的表演.
四條輪胎都有電腦監察溫度, 每條輪胎還要指定安裝的位置.
GT杯排位賽開始.
行程第一天結束..
夜宿大利迎賓館.
行程第二天開始..
在一間非常有舊情懷的茶餐廳食早餐.
茶餐廳貼上舊澳門的相片.
舊賽車場, 相中是當年的方程式賽事.
大三巴.
停在十六號碼頭, 來往港澳的"大來"客輪.
媽閣廟.
松山燈塔.
葡京酒店及賭場.
早餐後, 返到賽車場的集車區(PadDock), 今天陽光普照.
路車賽後, 頭五輛賽車要駛入官方驗車區作檢驗(類似運動員賽後藥檢).
路車賽冠軍.
三級方程式車輛.
集車區往賽道的出口.
撞毀後只貼上貼紙, 繼續出賽..
Pass在整個比賽期間, 無限次出入"集車區"( PadDock).
另一場比賽完結(好像是"大中華杯"賽事), 頭五輛賽車駛入官方驗車區.
這場比賽的冠軍車手, 看他的腰帶有中國國旗, 看來是來自中國的車手.
亞軍車手..腰帶有澳門特區旗, 看來是澳門車手.
季軍車手.
車隊的工作人員, 忙裡偷閑.
聽香港車會的余錦基在TV節目中說到, 原來一條GT賽車輪胎, 價值500歐元, 約5千多港元, 全車四條, 便要2萬多港元, 只能賽一場便要更換.
賽前祈禱.
駛出跑道.
今次賽車有兩位女車手, 這位是香港的女車手 - 楊嘉怡, 另一位女車手是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
聽香港車會的余錦基在TV節目中說到, 原來一條GT賽車輪胎, 價值500歐元, 約5千多港元, 全車四條, 便要2萬多港元, 只能賽一場便要更換.
GT杯的賽車駛入集車區, 這場賽車的車輛, 可說是價值連城的名貴車輛.
出賽前, 再次更換已經"暖胎"的輪胎出賽.
車窗上的倒影, 看到車隊的指揮員心情緊張.
車手的防火手套.
一條在着火後的賽車拆下的輪胎.
賽車底部的保護板.
澳門GT杯賽後, 頭五輛賽車駛往官方的驗車區.
GT杯冠軍.
三級方程式駛往跑道.
每個車隊的門前, 放有代表出賽的車手紙板, 可惜我是門外漢, 雖然紙板上有車手的名字, 但還是不認識.
一輛撞毀的三級方程式送返集車區.
車手跟隨撞毀的三級方程式返來, 這位年青車手看來沒有受傷.
三級方程式冠軍從官方驗車場出來.
駕駛盤上有賽道地形圖.
全場只有兩名女車手, 這位是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的22歲三級方程式車手, 名字是 - Calderon, 中文譯名是 - 哥特倫, 為德國車廠出場比賽.
三級方程式車手.
全場只有兩名女車手, 這位是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的22歲三級方程式車手, 名字是 - Calderon, 中文譯名是 - 哥特倫
今天澳門特首到場.
外面的區域, 我這個Pass是不能前往, 只能在車廠後門看, 有些車廠把後門關上.
今天各場比賽的名次已出, 這是其中一張.
澳門特首看完比賽及頒獎後離場, 但警力不多, 不像香港, 把普通市民隔開幾條街.
看來他幾受澳門市民歡迎, 他剛剛又宣佈, 每位澳門市民再派現金9000元.
一名電單車車手在比賽中受傷, 看來傷勢不太嚴重, 被救護車送返集車區的醫療中心.
電單車的車手, 最受女士歡迎, 爭相認合照.
比賽中損毀的電單車.
比賽中損毀的電單車運返集車區.
今次行程到此結束, 借這位姐姐的眼鏡倒影, 回望集車區.
看員後, 離開及返香港.
這張Pass真是最佳的紀念品.
還有這些在現場與車輛及車手合照相
同一地點能看到這麼多名車, 整體來說, 不枉此行, 謝謝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