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天晴, 氣溫徘徊在10-22度之間.
在2016年1月4日, 邊境第三階段解禁, 由梧桐河以北到蓮麻坑村前的12號警崗止(梧桐河的得月樓, 羅湖火車站到文錦渡除外, 但羅湖道的沙嶺墳場及南坑屬解禁範圍), 蓮麻坑路有香園圍口岸工程, 在文錦渡開始, 沿蓮麻坑道到香園圍口岸的地盤前, 有大量泥頭車及工程車輛使用, 路窄及泥土飛揚, 過了打鼓嶺的坪輋路口後的蓮麻坑路, 路面有擴闊工程, 這裡到香園圍口岸地盤的路面, 有工人灑水, 泥土飛揚減少, 但路面有積水及泥濘, 踩單車路過要小心滑倒及車輛經過積水時, 水花四濺而令單車失控, 過了香園圍口岸的地盤後, 這段蓮麻坑路可算保留原貌及寧靜, 直到12號警崗前, 從文錦渡開始的蓮麻坑路, 四處可見都是貨倉, 農耕的景觀"幾乎"看不到, 有些耕地已經倒泥填平, 加上有地產代理的廣告, 看來是發展地產.
今天我踩單車遊覽這條路線, 沿途有兩個屬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當年的邊境警崗), 分別在南坑及白虎山, 還有一組(我看到有兩個)的機槍堡, 看來應屬大戰時的建築, 我只入去參觀其中一個, 內裡非常完整, 在南坑近麥景陶碉堡, 離路邊不遠處, 有一枝南坑的標高柱, 還經過兩個"執笠"(結業)的禁區檢查站, 分別是文錦渡及打鼓嶺.
今天的行程, 由上水石上河畔的松柏塱村開始, 沿石上河踩, 經火車路底的小徑, 接上虎地坳道, 轉走文錦道路, 經過已經結業的前禁區檢查站, 轉走羅湖道, 直到盡頭再踩回文錦渡路, 再轉走沙嶺道直上南坑的麥景陶碉堡及標高柱, 午餐後, 踩回文錦渡路直踩到過境貨車輪候處轉右, 接上蓮麻坑路, 經打鼓嶺, 未來的香園圍口岸, 到達白虎山上山的小路口, 往上走是麥景陶碉堡及機槍堡, 還有一枝標高柱(因有水務處設施在最高處, 猜想標高處應在內裡, 應該無法入內, 沒有上去尋找), 返回蓮麻坑路後, 直踩到12號警崗掉頭, 到達打鼓嶺警署後, 轉走坪輋路, 經前禁區檢查站, 直踩到沙頭角公路, 再接粉嶺覲龍圍, 經覲龍圍圍村到梧桐河, 經奕翠園, 馬會道轉入寶石湖路結束, 慢慢踩, 慢慢看, 踩了約40Km, 共9小時20分.
下面的路線圖, 是單車遊後補上的路線圖, 因手機所紀錄的路線, 地處邊境及手機跳去漫遊, 把數據關閉後就無法再記錄, 因去年在西貢萬宜水庫, 手機跳去漫遊後, 特然收到網絡商的短訊, 說我已啟動漫遊數據, 一看手機, 原來是"華碩"手機的官方程式在更新(華碩的官方程式更新, 不是系統更新, 如果是系統更新, 就會問你, 官方的"廣告"(是我的定義), 這些所謂小程式, 大都是用在台灣, 這些小程式更新, 是無法關閉, 你如何設定, 他都會為你自動更新, 只好關閉數據, 那個月的電話費, 發覺得早, 馬上終止, 都要多俾15元, 真冤枉).
今天所踩的路段, 是非常窄及多重型車輛使用, 選擇踩車路還是行人路, 自己選擇..還有, 要保持郊外清潔.
一片靜土.
田園景色像一幅油畫.
心目中的理想家園.
10:00, 帶齊裝備與糧草, 在上水松柏塱村起步, 影張起步標準相.
還有今天的新聞紙(可墊地午餐及包裹垃圾), 沿石上河踩往虎地坳道.
原是邊境禁區牌, 被人塗鴉, 不知寫上什麼信息.
接上虎地坳道.
到達文錦渡路路口, 左轉.
文錦渡路.
前面是前禁區的檢查站, 現時已經"執笠"(結業), 或許日後會拆卸.
影張到此一遊的標準相.
路窄, 大型車多, 有些路段比這裡還要窄, 為安全, 落地推行, 因大型車在身旁經過, 產生一股氣流, 有機會把你扯往馬路.
到達盡頭, 前面要有禁區通行證, 可前往得月樓村及羅湖火車站及過境往深圳.
返回文錦渡路, 繼續往下一站, 虎坑的麥景陶碉堡及標高柱.
東江水的輸水管, 大陸的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間, 有大量偷渡者在水管內偷渡到港, 當然要兩地有"官員收錢"配合.
到達沙嶺道, 由這路上虎坑的麥景陶碉堡及標高柱.
一名老人家推車上山, 好像有個形容詞是 "老漢推車" :) 跟本是兩回事, 不過, 都是消耗體力的活動.
真是好不容易把單車推到山上, 影張到此一遊的標準相.
到達被列入二級古蹟的虎坑麥景陶碉堡, 碉堡前還有直昇機坪, 地上的"H"字, 還清晰可見.
麥景陶碉堡的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麥景陶碉堡是於1949年至1953年間興建的香港警察隊警崗, 共有7座, 分別位於香港邊境禁區內多座山嶺上, 於殖民地時期用以監視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深圳河對岸的形勢.
歷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殖民地香港政府擔心其會威脅香港社會, 加上當時有大量的難民湧到香港, 曾與香港警察發生過多次衝突. 於1948年,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下令在香港邊境範圍內多座山嶺上興建7座混凝土碉堡, 俗稱為麥景陶教堂或者麥景陶碉堡.
直至現在, 這些警崗仍然健在, 主要用作打擊跨境罪行及反偷渡之用, 1997年, 這列建築物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位置與設計 :
7座麥景陶碉堡位於新界北總區, 由東至西包括伯公坳(沙頭角), 礦山(蓮麻坑), 白虎山(香園圍), 瓦窰(打鼓嶺), 南坑(文錦渡), 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除伯公坳, 馬草壟及擔竿洲碉堡外其餘皆位於香港邊境禁區內, 但將於2016年1月4日第三階段邊境禁區縮減之同時, 亦全部開放, 但不能入內. 7座建築物設計相似, 為兩層高建築物, 頂層為八邊形或圓形設計, 皆望向北方以臨視深圳河以北局勢, 碉堡外有鐵絲網包圍, 部分設有發電機房, 水塔, 甚至機槍堡等作防衛用途.
上述七個麥景陶丟堡, 到今天為止, 我已到過礦山(蓮麻坑)及馬草壟(落馬洲)的麥景陶碉堡, 今天還加入南坑(文錦渡)及白虎山(香園圍)兩座麥景陶碉堡, 還有三座未去過, 看來要努力, 加油.
南坑的麥景陶碉堡.
非常有邊境Feel, 對面是深圳的羅湖及黃貝嶺.
在麥景陶碉堡看深圳的羅湖.
這裡還看到大石磨山上的前英軍稍站及軍營, 現時的鐵塔是警察通訊的轉發站.
深圳河上的羅湖橋, 分隔着兩個世界. 香港境內的鐵絲網, 看似阻擋香港人到繁華的深圳, 腳下的香港境內, 處處荒蕪, 尤其是在晚上, 烏燈黑火, 反觀深圳是萬家燈火及代表繁華的霓虹燈招牌.
影張到此一遊的標準相.
看完羅湖橋後, 沿麥景陶碉堡外圍返回我停泊單車的直昇機場.
返到直昇機坪, 我的單車停在樹蔭下, 在左邊的小徑上虎山標高柱.
地政處資料 :
測量站(426)沙嶺, 測量站名稱: 南坑, 北緯度: 22°31'58.5" , 東經度: 114°7'16" , 高度: 61.7米, 地區: 北區
紅花嶺方向.
深圳黃貝嶺方向.
深圳羅湖方向.
深圳火車站方向.
這段路開放只有幾天, 已經有人留下標記, 不知代表什麼 ??
看完標高柱的四周風景後, 返回單車停泊的地方午餐.
今天午餐有, 粟米粒, 沙甸魚, 麵包及可樂.
午餐的地方還可看到大石磨.
午餐後, 執埋自己的垃圾(車尾的白色膠袋), 帶落山下的垃圾站, 保持郊外清潔, 是每個遠足人士的責任及義務.
落山.
還看到有荒廢的"梯田".
到達沙嶺道與文錦渡路的交界, 有垃圾站, 把午餐後的垃圾放在垃圾桶內.
垃圾站外有隻善良的佗地, 最少沒有吠我, 看來牠有點怕我.
下一站是蓮麻坑道.
真奇怪, 這輛巴士點解會在這裡 ?? 四處都沒有路.
路經"打鼓嶺菜社沙嶺分站".
今天是星期五, 有不少單車旅行團, 路窄多大車, 加上有雙白線...看來他們真是勇士.
到達文錦渡口岸, 貨車輪候過境的緩衝停車場.
貨車輪候過境的緩衝停車場.
剛才經過已經執笠的邊境檢查站, 原來喬遷到此(紅色頂果間)
檢查站前右轉, 便是蓮麻坑路.
入口有條"新屋嶺村".
看到一對狗男女, 點解我會知, 請繼續看下去..
這對狗男女, 還在我面前搞"傳宗接代"的動作..各處鄉村各處例, 或許, 這是一場迎賓的表演.
看完牠們"的迎賓表演"後, 繼續沿蓮麻坑路踩.
深圳的邊防哨站.
鐵網的大門, 裝了不少"震盪"感應器.
震盪感應器.
到達平原河.
影張到此一遊的標準相.
鐵網下的深圳(鐵幕下的深圳 ??).
還看到深圳第一高山 - 梧桐山及電視塔.
平原河.
今天遇上最少有三團的單車旅行團, 無數的單車個人遊及徒步遊的人, 這團是最多人, 最少有三四十人.
蓮麻坑路.
看來又是地產發展.
到達打鼓嶺路口, 即是打鼓嶺警署及消防局的分岔路, 左轉, 繼續蓮麻坑路, 右邊是坪輋路, 是今晚的"退路".
呢四句非常真實.
打鼓嶺警署.
蓮麻坑路這路段, 雖然在擴闊, 泥頭車多, 塵土飛楊嚴重, 皆因是香園口岸的建築項目.
深圳的蓮塘方向.
香園圍口岸的道路建設工程.
香港稱為"香園圍口岸", 大陸稱為"蓮塘口岸"還在建築中.
香園圍口岸地盤.
口岸的刀片式鐵網.
過了香園圍口岸地盤後, 蓮麻坑路回復本來面貌.
禾徑山及垃圾堆填區.
香園村路口, 有個涼亭.
在涼亭看荒廢農田.
直入香園村.
禾徑山及垃圾堆填區.
單車個人遊.
走到這裡, 到達白虎山.
左轉上白虎山的麥景陶碉堡及機槍堡.
又要推車.
看到麥景陶碉堡, 右是碉堡前的直昇機坪, 還可看到地上的"H"字.
地上的"H"字, 清晰可見.
碉堡樓梯旁的機槍堡, 稍後再入去參觀.
這裡還有水務設施.
走到分岔路口, 藍色, 代表水務處的顏色, 這裡上去, 有支標高柱, 但有水務設施, 看來標高柱在裡面, 上碉堡, 不是這裡上, 走另一邊的樓梯.
白虎山(香園圍)麥景陶碉堡.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麥景陶碉堡是於1949年至1953年間興建的香港警察隊警崗, 共有7座, 分別位於香港邊境禁區內多座山嶺上, 於殖民地時期用以監視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深圳河對岸的形勢.
歷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殖民地香港政府擔心其會威脅香港社會, 加上當時有大量的難民湧到香港, 曾與香港警察發生過多次衝突. 於1948年,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下令在香港邊境範圍內多座山嶺上興建7座混凝土碉堡, 俗稱為麥景陶教堂或者麥景陶碉堡.
直至現在, 這些警崗仍然健在, 主要用作打擊跨境罪行及反偷渡之用, 1997年, 這列建築物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位置與設計 :
7座麥景陶碉堡位於新界北總區, 由東至西包括伯公坳(沙頭角), 礦山(蓮麻坑), 白虎山(香園圍), 瓦窰(打鼓嶺), 南坑(文錦渡), 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除伯公坳, 馬草壟及擔竿洲碉堡外其餘皆位於香港邊境禁區內, 但將於2016年1月4日第三階段邊境禁區縮減之同時, 亦全部開放, 但不能入內. 7座建築物設計相似, 為兩層高建築物, 頂層為八邊形或圓形設計, 皆望向北方以臨視深圳河以北局勢, 碉堡外有鐵絲網包圍, 部分設有發電機房, 水塔, 甚至機槍堡等作防衛用途.
上述七個麥景陶丟堡, 到今天為止, 我已到過礦山(蓮麻坑)及馬草壟(落馬洲)的麥景陶碉堡, 今天還加入南坑(文錦渡)及白虎山(香園圍)兩座麥景陶碉堡, 還有三座未去過, 看來要努力, 加油.
對面是深圳的蓮塘.
麥景陶碉堡下, 還有另一座機槍堡, 沒有入去.
入這座機槍堡參觀.
這個機槍堡, 不知是否與山咀那邊的機槍堡在戰時曾經使用 ??
一看設計, 應是一台重型的座地機槍的射擊台, 後面的平台, 看來是擺放機槍子彈.
另外兩個射擊窗口.
主要的射擊窗口.
參觀過後, 取回單車離開, 下一站, 12號警崗.
路邊生滿這種有些像菊花的花卉, 不知是什麼花.
田園景色.
現代化的村屋, 還有分體冷氣機.
萬聖節過後的菜田.
到達12號警崗, 即是今天邊境踩車遊的調頭處.
影張到此一遊的標準相.
沿蓮麻坑路原路折返.
在香園村前的涼亭小休, 今天車尾所載的, 全是食物及飲料, 毛衣, 還有車頭車尾燈及尿袋(移動電源).
返到坪輋路.
平原河日落.
到達執笠禁區檢查站, 原來還有警察在值班, 出入都不用出示禁區證.
離開檢查站後, 繼續沿坪輋路踩往沙頭角公路.
到達沙頭角公路, 右轉往粉嶺.
沙頭角公路.
過了軍營正門不遠, 右轉入覲龍圍.
覲龍圍.
到達梧桐河, 找個地方大休, 回望今天走過的地方, 有沒有遺留沒有到訪.
直到天色全黑, 為單車裝上車頭車尾燈, 點燈......回家.
晚上的梧桐河, 好靚, 景色可比得上日本的XX川.
梧桐河用的照明是太陽能LED燈.
19:20, 返到寶石湖路, 亦是今次邊境單車遊的旅程終點.
行程到此結束, 慢慢踩, 慢慢看, 踩了9小時20分, 路程大約40Km, 謝謝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