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天晴, 氣溫24-30度.
在九月中, 超強颱風 - 山竹, 掠過香港後, 四處有塌樹.
行山季節剛開始, 要避開塌樹的山徑, 只可找最少樹木及風景怡人的路線, 在回憶中, 大嶼山有多條遠足路線, 是比較少樹木及風景怡人,.
雖然今天所走的路線, 有不少樹木已倒塌, 但大多數已被移走, 只剩下位處偏辟的路段還有零星塌樹, 屬非常細棵的樹, 對有經驗的行山者, 輕易跨過.
經過夏季的季節性山草, 多處路段, 長得非常茂密, 有些路段, 已經看不到路胚, 有些山草高約2尺多, 只要用行山仗撥開後, 還可看到路胚.
今天沿路所見, 幾乎看不到有其他遠足者, 只在分水坳看到有兩位遠足者從靈會山落分水坳途中.
今天所走的路線, 是大嶼山西南及西北線 :
由石壁水塘旁的大浪灣引水道起步, 沿引水道走, 經嶼南界碑, 再接上漁農處郊野公園管理局為當年二澳復耕而封路的代替路線, 在狗嶺涌營地對上的鳳凰徑, 有一分岔路, 有漁農處郊野公園管理局豎立的路線圖, 跟圖內的藍線走, 經分流頂, 深坑瀝, 分水坳, 大磡森, 牙鷹山, 接回鳳凰徑出大澳巴士站止, 全程26.11公里, 慢慢行走了11小時42分, 最高是332公尺.
左是分流東灣, 中間的山是分流頂, 右邊的高山是深坑瀝, 稍後會經分流頂上到深坑瀝.
到達嶼南界碑, 在英國管治香港初期, 英國海軍在香港水域內, 豎立三枝界碑, 兩枝在大嶼山, 分別在這裡的嶼南界碑, 另一枝在大澳墳場旁的嶼北界碑, 還有一枝, 聞說是在深圳的大鵬灣某處, 但這枝界碑現保存在深圳大鵬古誠內的博物館, 2013年前往看過, 館內資料只記載, 漁民在"大鵬灣水域內"找到, 再無詳細資料.
左邊山上柱狀物體是觀景台, 右邊遠處的山, 是鳳凰山, 再後面約隱約現的山, 是大東山.
離開觀景台後, 返回鳳凰徑的標距柱(09:44到達, 10:37離開).
最下的方向牌, "大澳經萬丈布 11.5公里(其實到大澳巴士站, 不只剩下11.5公里, 上與中間的方向牌, 加埋是17公里, 但我的GPS記錄到達大澳巴士站是26公里多), 這條路線, 就係漁農處郊野公園管理局為當年二澳復耕而封路的代替路線, 地圖是用藍色線, 稍後所經的路口, 有這張地圖.
地圖是用藍色線, 就係漁農處郊野公園管理局為當年二澳復耕而封路的代替路線, 亦即是我今天所走的山徑.
這條就是地圖標示為藍色的路線, 上山初段是樹林, 萬丈布, 牙鷹山落山中段與尾段同樣是樹林, 路旁亦有樹木倒塌, 但大多數已處理, 只有少數還未清理, 對過路不構成嚴重影響.
行出去可看到分流半島, 還可遠眺分流石筍及建於清代的分流炮台.
早幾年走過這裡, 左邊是可到外面崖邊看海面的分界線, 綠色的海水與泥黃色的珠江河水, 形成一條分界線, 看來分流的名稱是這樣得來, 可惜, 現時雜草及矮樹生長太密, 有些還帶刺, 無法穿越.
這裡還可看到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 山下應該是煎魚灣, 綠色的海水與泥黃色的珠江河水, 形成一條分界線.
左邊的山過了之後不遠, 就是分水坳, 右邊遠處的山是嶺會山.
鳥瞰狗嶺涌, 山脊線上是剛才到過的觀景台, 山脊後是嶼南界碑.
回望, 這裡的景色, 有些像六十年代的美國西部電影 - 神龍猛虎闖金關的場景, 只不過, 這裡是草景, 電影裡是泥土景.
這裡看到左邊的山是瀰勒山, 往右是鳳凰山, 中間的是靈會山, 靈會山山下的分岔路往左下山的是分水坳.
大磡森, 中間遠處的是牙鷹山, 稍後會在牙鷹山的左面往山後落大澳.
直走往分水坳及萬丈布, 最高的山崗是靈會山, 往右落山是往姜山郊遊徑及大浪灣引水道(狗嶺涌).
到達分水坳, 直上是靈會山, 往左是經萬丈布或經龍仔落大澳.
到達往萬丈布的分岔路, 直走往龍仔及大澳, 左走往牙鷹山及大澳.
有條飛龍的慈興寺, 今次在這裡已經看不到飛龍, 已被樹木覆蓋, 早幾年, 還可看到少許飛龍.
到達另一個分岔路, 先往萬丈布營地(龍仔方向), 稍後再回來往牙鷹山.
山脊中間的白點, 是大澳觀景台落去鳳凰徑必經的香港電台發射站.
前面的山崗, 就是大澳觀景台, 路胚全部看不見, 有些雜草高約兩至三尺.
觀景台回望牙鷹山.
因前面落山要穿越一段樹林, 未知還有沒有塌樹, 還是日落前離開保安全.
二澳.
途中有數棵塌樹, 已經清理..
到達鳳凰徑, 轉走鳳凰徑的水坭路往大澳.
我由萬丈布落來..
到達鳳凰徑, 剛好日落水平線, 這裡觀看日落不及在觀景台看的漂亮, 但比天黑後落山安全.
到達大澳公眾碼頭大休, 今天還是大陸國慶的黃金周, 遲些搭車沒有太多人..
帶來的白啤酒, 還有少許"微凍".